Chap45一九七六年
作者:帕罗西汀      更新:2022-08-31 19:35      字数:1961
  方宁在墓园门口等了四五分钟,另一辆车也在门口缓缓停下。外公连同表舅一家皆着一袭黑衣,面容端肃。
  听到车门“啪”的一声合上的脆响,方宁下意识地回头望了一眼。
  后面已经没有人了。嗯,还好赵芝花没来添堵。
  小舅舅要过去搀扶,陈老爷子摆了摆手说不用。
  虽然他摆手的动作很坚决,可每走一步,膝盖就抖一下,好像已经脆弱到无法承载身躯的重量。
  他的背虾米似的佝偻下去,头发短短几年间就像是脱过色一样,再不见一点儿黑亮的光泽,变成了又蓬又草的脏灰色。
  方宁看着外公的背影回想:他今年多少岁了?
  自从外婆去世后,她就不太能记得住外公的年龄。
  在心里默默算了好一会儿,才反应过来,是76岁。76岁是个怎样的年纪呢?
  大概是秋分前的最后一个夜晚,树叶即将褪去最后一抹残绿,被风一吹就抽干了精神气,变得干枯而薄脆,更是再经不得一点儿风吹雨打。
  外公也老了,这几年老得尤其快。
  一行人向北,再向北,穿过一列列墓碑,因为走得太缓慢,像是总也到不了头似的。
  终于,他们在一块黑色的石碑前停下脚步,碑上盖满尘土,碑上还挂着一朵灰灰的绸花——上一年的这个时候,它应当还是极鲜艳的大红色。
  小舅舅把那朵旧绸花取下,从袋子里取出朵新的挂上去。
  外公默默地等他挂完,伸出手低声道:“抹布。”
  小舅舅拧开一瓶矿泉水倒在崭新的白毛巾上润湿后递给他。
  外公接过,手向前够,脊背也因此弯得更深,像是快要折断一样。爸爸妈妈在他身侧护着,防止他跌倒。
  抹布在石碑上颤巍巍地游移着,上面烫金的字逐渐变得清晰。照片下印着“慈母 袁玉兰 之墓”,两侧是生卒年月。
  他反复擦拭的时候,方宁和另几个小辈就在碑前的小案台和地上摆上果供,皆是些时令水果、糕点一类的。
  外公好不容易把那覆着无数新尘旧泥的石碑擦干净,吭哧吭哧地喘了几口气,无比疲惫的样子。他的目光往右边瞥了瞥,对着正往盘子里装蛇果的方宁说:“那边……也摆一点吧。”
  方宁点点头,新拿出两个盘子,一盘装了两只深红而饱满的蛇果,另一盘迭了几块绿豆糕,双手平端着往右边去了。
  另一块碑前,小舅舅已经在打理了。
  一块同样制式的石碑,只是没有照片。下面刻着的是“孝男 陈今书 之墓”。
  陈今书是陈婉琴和陈知骐的亲生哥哥,生于1972年4月11日,殁于1976年7月28日,幼年早夭,所以他一直是家里不算禁忌的禁忌,很少被提及。
  1976年7月28日,唐市发生了强度为里氏7.8级的地震。在这场举国震惊的大地震中,有20余万人丧生,其中也包括陈家的大儿子陈今书。
  有关她这个大舅去世的具体细节,方宁不得而知,也从没有人谈起过。
  但从七大姑八大姨的八卦中,方宁听闻,正是因为这位大舅舅在唐市的大地震中死亡,外公外婆才又生了小舅舅。
  这个传闻是很有根据的。陈婉琴生于1975年12月冬至,陈知骐生于1977年8月末,算算时间,刚好是地震那一年年底怀上。
  四十几年前,重男轻女的思想较如今更为根深蒂固,城市和乡村都是一个样,家里没有儿子是要被亲戚和街坊们指指点点的。
  在这种背景之下,陈家夫妇才会在陈婉琴出生不到一年后就急着再生一个孩子。
  那年代,人们生活本就窘迫,更不用说遭此大灾。
  方宁的外婆袁玉兰初中都没毕业,没有稳定工作,只能给人打打零工。外公陈自来在当地的一所小学里当老师,教语文偶尔也兼职数学,还算是份体面的工作,但工资水平也很一般。
  最难的时候,他们只能顿顿吃榆钱、红薯和豆腐渣。
  但即使这么难了,没有儿子也不行。
  从陈知骐出生后,一直到他去参军的这十八年里,对于陈家夫妇而言,年年都是坎儿。两个孩子上学成了家里最大的花销。要交学费,买校服,买运动鞋,买书本……什么都得要钱,一块钱恨不得掰成八半来用。
  正因为过得这样辛苦,所以陈知骐当年不懂事不好好学习才会被打得那么狠。毫不夸张地说,陈婉琴和陈知骐上学的机会都是他们父母从牙缝里抠出来,拿命换来的。
  在他们住的那片,多少人家的孩子初中就辍学打工了。家里养两个孩子,还都能读到高中的其实是少数。他真是太不珍惜这个机会了。
  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,虽然陈知骐没能考上大学去参军了,这对于当年的陈家夫妇而言倒也未必完全是坏事。军队会发补助,还管饭,十八岁之后他就再没从家里拿过一分钱。
  假如两个孩子当年都考上了大学,花销会比高中还要大不少,那样的话,他们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供姐弟俩一直读到毕业。
  ==
  仅以此章纪念很多年前我在唐山大地震中去世的亲人,以及所有罹难者。
  晚上还有一章,是3000收藏的加更。
  满3000珠再加更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