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八章 做饭的后打饭
作者:
夏侯龙城 更新:2022-09-04 03:41 字数:2797
战乱纷仍,百姓连粮食都没有的吃了,还哪有余粮养猪,纵然养了猪,早被黄巾乱军给抓走吃了,哪里还能见到猪的影子。
李孟羲把一袋子黄豆抱在怀里,又去放杂物的车上找了石臼,小小的石臼找到天黑才找到,李孟羲本以为这玩意儿死沉,又没啥用,本以为找不到呢,没想到石臼和擂石全有。
石臼是小小的,可以用来砸蒜瓣的小玩意儿,把豆子泡一夜,然后用石臼砸上一通,就能做够一个人吃的豆浆了。
反正行军途中,又没事,可以把黄豆砸一天都行。
有豆浆煮了喝,碎的豆渣也可以吃,很好的营养品。
正巧刘玄德在,李孟羲怀里抱着石臼,肩上扛了一小袋子黄豆,跟刘备边走边聊。
李孟羲以西汉李陵的事迹为佐例,说起军中无小事,需要处处谨慎,特别事关粮饷,利益纠葛,必多有纠纷。
李孟羲提议,加上一条军令,通告全军,各伍长什长,谁敢吞占士卒口粮,必以严究。
刘备听完李孟羲所说,陷入了沉思。
李孟羲眼光独到,一日不见,必能有建言。
李孟羲提到的粮饷有关事宜,还有军中纠察,以及粮草是否核算精准。
这一桩桩事,都是大事,且是以前疏忽掉的事。
刘备沉思许久之后,沉吟到,“孟羲,各什长有分配口粮之责,除军法严律以外,可令什长最后一个打饭,如何?”
李孟羲豁然瞪大了眼睛,有些惊讶的抬头看着刘备。
让做饭的人最后一个盛饭,自然杜绝可做饭的人多给自己盛饭的问题。
李孟羲在前世听过类似的故事和做法,可他愣是没能想起来。
如此简单的一个方法,比任何复杂的规定都好用。
刘备一语中地,李孟羲不由侧目。
这人有点厉害,通晓人心。
“此法甚妙!”李孟羲大赞。
天黑了,李孟羲和刘备匆匆别过。
妇孺有数百人,军医昨天检查了六辆车,今天依然是六辆车,估计要到后天,才能把所有妇孺检查一遍。
李孟羲找到了那个孕妇,把肩上一袋黄豆和怀里的石臼都给了她。
李孟羲交待,黄豆一定是得用水泡一天,然后用石臼砸碎,到晚上扎营,吃过饭之后,把豆浆煮上一碗,且一定要煮熟了。
农妇拿着黄豆的手都在颤抖,忍不住哭的泣不成声。
旁人安慰不及。
“这不是我给你的,这是刘玄德给你的。”李孟羲只好把事情推给刘备,好让自己脱身。
一天天忙的不行,李孟羲把东西给了,匆忙又去木匠营了。
木匠营多了两个门板,有人拿着凿子在门板上凿洞,是准备安装木夹子。
李孟羲又去看,车轮的进度怎样了,好嘛,昨天没弄好,今天还是没弄好,昨天的方木稍弯,今天的方木弯的更狠了一点,可是离弧形车轮毂还差了点。
把门板改造成简易的木工台的速度比想象中的还快一点,李孟羲刚来没多久,就做好了。
木匠们好奇的把木头拿来,木条抬起,往里一塞一夹,夹的很紧,若是不紧,拿斧头柄往里敲两下,就夹的死死的了。
木头被卡死,再用刨子去刨,不用人扶着了,且门板比地面平,刨着也方便。
木匠们都做惯了木工活,是干啥用的,他们一眼就看明白了,啧啧称奇。
连带着,木匠们看自家营正更为佩服起来。
李孟羲注意到了木匠们的表情,他趁机趁热打铁,指着门板,“看到没,一根木条,能省个了人。就这法子,要是是你们想起来的,至少值得赏二十斤粮。可是谁让是我想出来的,粮没你们的份。”
木匠们眼神皆动,这么简单的一个法子,不难想啊。
“再加一点,除了做板车,一辆板车做好,每人赏粮五斤,除此之外,谁能想到好办法,把工具改进一下,跟我说,方法好,也有赏。”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诸位皆是匠师,木工技艺,诸位比我在行,不妨花点心思。”
悬赏开出去了,木匠们没有改进工具的主意倒算了,若是真有什么好主意,能提高下生产板车的速度,那简直就赚了。
交待了技术顾问兼木匠营副手鲁犁,要他盯着进度多同时,若是有人想到了什么好方法,让鲁犁记着,一定得汇报,而后论功行赏。
木工技艺李孟羲一点不懂,完全是外行,他不便过多插手,呆着又帮不上太多的忙,于是呆了一会儿,便要离开。
“加把劲,每人五斤粮,已经给你们备下了,早做完,早来领粮。”走的时候,李孟羲特意说了一句,让木匠们干劲瞬间更足。
当李孟羲回到自己的车上,弟弟早自己睡了,车夫老铁竟然在车边等着。
“一旁说话。”李孟羲压低了声中,示意到一旁去。
老铁有事相求,火光摇曳下,他一脸的不好意思。
李孟羲见他这个样子,笑了,“铁叔,咱们是熟人,有事不妨说。”
老铁不好意思的嘿嘿一笑,“小哥儿,你两日没来伙上吃饭,弟兄们也不见你。他们托俺问问,就是找活计的事……”
“奥!”一听老铁这么说,李孟羲立刻想起来了,还答应辎重营的乡勇们,给他们找点活做,赚点口粮。
不仅是为了帮这些熟识的乡勇,还关系到李孟羲挖掘民夫们生产力的计划,本来说好了,尽快把事情提上日程,可李孟羲太忙了,一忙这事耽搁了。
明天应该没事了,李孟羲想着。
“明日吧,明日我看看能找到什么活计给大伙做。”李孟羲答应了老铁。
老铁连连道谢。
然后,不好再打搅李孟羲休息,老铁忙离开了。
老铁走后,李孟羲沉思了一会儿,可以边随军边生产的简单手工生产的东西是什么来着?
对,是草鞋,筐子,还有蹂制皮革,除此之外,还有人会烧陶器。
大致就这些了。
李孟羲想着。
明日事,可明日决也。
李孟羲晃了晃脑袋,把事情从脑海中甩了出去,然后把火把丢在地上,滚了几滚,又踩了一脚,把火把熄灭了。
一夜又过去了。
翌日清晨,太阳刚照在脸上,李孟羲猛然睁开了眼睛。
“筐子。”睁开眼睛的第一时间,李孟羲嘴里脱口而出两个字。
敢请他昨晚把这事记了一夜。
又一日,该把义军随军生产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。
李孟羲这一天,在上午教了弟弟写在,并把旧教的字带着弟弟温习了一遍,叮嘱弟弟没事儿别乱跑,认真习字。
然后到下午,李孟羲和游骑一起,边行军边前前后后的跑,调查各种生产所需的细节。
比如编筐就需要有荆条,没有荆条,竹子也行,没有竹子,细树枝也是行的。
荆条不太好找,竹林没遇到,要是遇到了,一片竹林砍上一会儿,就能砍够全军编筐所用了,更不用说还有细树枝,树随处可见,爬上树随便扯一些树枝,就有了编筐的材料。
关键是两点,其一,该如何让扎营的时候,让民夫们自发的去附近的树上扯树枝呢?命令可能不太行,只有激赏。
其二,义军现在能拿出手的奖赏就只有粮食了,物价又该怎么定,编一只筐难度是多大,花费时间又是多久,一只筐赏多少粮,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积极性呢?
还有,筐有大小,该怎么制定行业标准呢?
大筐若是一斤粮,小筐也是一斤粮,断然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