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1章 心思
作者:布袋外的麦芒      更新:2022-08-25 19:54      字数:4426
  开边河湟,这算是攘外的一部分。
  原本的历史,王韶开边是成功的,也确实为大宋开拓了千里疆域。
  后因新旧党之争,司马光执掌朝政后,奉行王道,尽数归还于西夏……这也是司马光倍受诟病的。
  现在,赵曦来了。
  赵曦统治的大宋,已经从根本上挖掉了再次把河湟送出去的基础。
  在赵曦看来,司马光修史直学确实是大才,学术也算是一时之才,但从治政而言,司马光太冲动,感情用事,真的算不上什么治政家。
  像司马光这样的,在后世顶天了混个学者的头衔。
  只是如今的大宋,有其时代的因素。赵曦并没有以一人之力改变整个国情的想法,不现实。才有了纯文人做重臣的现状。
  不过,赵曦能设计制度,来避免原本历史的缺憾。
  比如新旧党争,在赵曦即位以后,就完全杜绝了发生的可能。
  首先,赵曦并没有完全采纳王安石那些新法,而是借了王安石变革的名头,对所有的新法变着样推行了。
  他需要王安石这个号称积三十年名望的由头。
  其次,赵曦没有营造出新旧党争的氛围。因为赵曦在推行新法前,充分运用了沟通的方式,让朝臣反对的声音减少了。
  再一个,赵曦没有任性,没有为推行新法而将反对者贬黜,没有形成朝廷通过而地方阳奉阴违的局面。
  还有就是,由于赵曦采用了温和渐进的方式,用了温水煮青蛙的办法,又有十几二十年用心拉拢,让新法反对派无法形成派系。
  这也是王韶开边要比原本历史进度快,且推进顺利的根本原因。
  其实,从心底上,赵曦并不太重视河湟的战略目的,反倒侧重于西域商路的开通、棉花的推广以及羊毛纺织对西夏的影响。
  怎么说呢,原本的历史,西夏在北辽、西夏、大宋三国中,是灭国最晚的一个,并且还导致了一代天骄成吉思的陨落。
  赵曦不是历史学家,不知道真实的原因是什么。所以,赵曦在考虑三五年后对北辽还是对西夏开战,他有点做不准。
  要说规模,不管是北辽还是大宋,甚至连大理都要比西夏大。
  可要说战力,雁门之战赵曦没有亲临,无法对西夏和北辽进行对比。可从狄青、种鄂、郭逵的反映,都认为北辽的战力要若于西夏。
  就是老护卫营的曹霖等人也有如此说法。
  想想西夏的地域,北辽、大宋、回纥、吐蕃……西夏的疆域在诸国的包围中,成就了西夏善战的本能。
  这可能是西夏国祚长久的原因。
  原本的历史,因为王韶开边成功,又有王安石变法的成果,大宋有五路伐夏一说,一样是功败垂成。
  有了新军和火器,赵曦不认为西夏还能挡得住五路攻伐。
  只不过现在国朝的兵力真不足以灭国。所以,才有了王韶开边河湟以抚为主,以剿为辅。
  看来成效还是相当不错的。
  王韶的奏对是所有进京臣工中时间最长的,甚至还被官阶赐膳了。
  一直到后晌,赵曦把整个内阁一并召进勤政殿议事…~
  “兵力不足呀!”
  王安石感觉很遗憾。他是王韶开边河湟的支持者,还是强力支持者,如今王韶能取得这样的大的成效,他真有点与有荣焉的感觉。
  官家召王韶奏对,也是详细了解了王韶开边的实情,才有了召集内阁议事的提议。
  每日看奏报,看到的是今日有那个部落内附了,明日有收购了多少羊毛,根本没法详细了解具体情况。
  而官家和王韶的奏对,在沙盘上才看到整个河湟一带,几乎尽数归属国朝了。
  “如此庞大的疆域,如此多的蛮夷部落,纷乱不说,恐王师的权威也达到一定程度了!”
  各有各的感叹,不过司马光这样的感叹,就连赵曦也无视他……还真是情绪化。只要是王安石支持的,他总要找点理由反驳。
  听王安石这意思,好像有意增兵河湟?司马光认为这绝对不行。
  “官家,微臣不曾妄起边衅。工坊城主羊毛收购,对于内附与不内附部落的羊毛价格有区别。那些首领为子民计,自然会选择内附。”
  “其次,市易寺主边贸,粮食外销和铁、茶、绸缎等,同样对内附部落有优待。”
  “如此就造成了河湟一带内附部落增多。还望朝廷明查!”
  王韶是躬着身子说的这番话。
  王韶对于司马光的这说法,不敢直接反驳……他还是没熟悉如今朝廷的架构,有对相公权威的尊重。
  关键是,王韶在奏对中提到了那些内附部落骑兵如何使用的问题……
  王韶是边臣,是新开边的边臣,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边臣。本就容易被朝廷猜忌。
  赵曦没开口,连内监都没喊,自己起身将王韶扶了一把……他不容许在自己的朝廷里,出现流血流汗再流泪的现象。
  可惜,王韶还是流泪了,不过不是因为被猜忌,而是因为官家的礼遇。
  “朕信你!”
  赵曦是真诚的。别说王韶并没有在河湟有什么不合适的行为,即便是有些小毛病,赵曦也能容忍。
  “陛下,微臣…~微臣…~”
  王韶都有些哽咽了。
  “今日议事,是针对河湟开边取得成效后,朝廷该如何谋划下一步的议题。其他题外话就不必说了。若有异议,随后递奏本吧!”
  赵曦这几乎算是不点名批评司马光了,也算是告诫…~别没事找事。
  “官家,介甫所言极是!子纯创造大好局面,却因为朝廷兵员不足,而不能对西贼作战,实乃憾事!”
  富弼充分发挥他的调和能力,见官家有恼怒之意,又担心司马君实那臭脾气,赶紧打圆场。
  说真的,司马君实确实有点过了。
  河湟开边,从第一次王韶被弹劾,朝廷就已经关注了。
  御史台专门外派官员,并且司农寺、市易寺、工坊城、盐铁司等朝廷衙门都有派驻官员。富弼相信,官家的皇城司更是会重点关注。
  他王韶根本就不存在让朝廷猜忌的基础…~这些事司马君事不会想不到,他纯粹就是跟王介甫较劲。
  内阁成员刚刚议定,富弼希望有个稳定的内阁,真的没必要挑衅官家的忍耐。
  司马光倒也没继续……
  “官家,河湟一带,如今已经形成了对西贼的战略包围态势,确实是形势大好。若再有个三五年,经过役兵法的推行,国朝新军军卒数达到七八十万应该是可能的。”
  “到那时,我大宋百万大军攻伐西夏,定能收复兴庆府,打通西域…~”
  韩绛也赶紧跟随着富弼调和气氛。
  “王子纯,如此庞大的疆域,驻防事务如何处理的?”
  韩琦却没有顺着富弼和韩绛的话风往下说,开口询问河湟的具体情况了。
  “回韩相公,五千新军,下官驻防之地仅限于有限的几个城池,有限的疆域边境,无法全线布防。”
  “那些内附的部落,基本上还是自治,熙河道并未干预他们的统治,也没有力量干预。”
  王韶实话实说。
  “也就是说,所谓内附,无非是因为榷场的交易原因,为榨取国朝利益而为?”
  韩琦有点咄咄逼人了。
  “下官无法确定。”
  见王韶这般说,韩琦也不再问了。
  赵曦大概能明白韩琦的意思。第一点,王韶的功劳并没有那么大。第二点,不管是吐蕃还是西夏,那些都是从国朝身上吸血的,所谓内附,也就是有个名头而已。
  赵曦不会这样简单的去推断。
  顾人之常情,由俭入易,由入俭难…~这不是司马光的话吗?
  既然这是人之常情,不管是吐蕃还是沙陀人,又如何能脱开?
  因为羊毛纺织的原因,那些生活在苦寒之地的人们,从此可以用铁锅煮饭了,可以吃热火饭了,还是源源不断的白米。
  他们所做的,无非是多放些羊…~他们本来就是放羊的。
  若是再让他们回到曾经,那种几家人共用一个锅的苦日子,那怕就是有首领号召,也不再是以前了。
  所谓王道,并不是司马光嘴里的圣贤书,而是让子民吃饱穿暖的日子。
  “官家,河湟一地,可以令设一州了。朝廷也应该派驻州一级驻军了。”
  “随着这种形势的变化,王子纯也需要专注于理政或是治军。事务繁忙,难免疏漏。又乃是边境混杂之地,一旦疏漏后果不堪想象。”
  “自河湟,到秦州,再到京兆府,国朝的新军驻防多数侧重于边境,一旦有乱,将直逼汴梁!”
  这是……
  文彦博也开口了,可是这立场,真心让赵曦有点糊涂。
  从本质上,好像都是从国朝的利益来立论的,可相互的观点……这也太扯了,不都是文臣吗?
  想了想,赵曦似乎明白了,也放心了。
  不管是做戏还是诚意,从事实上,都是为国操劳了。
  “文阁老所言极是。只是国朝军卒几何?边境多长?老臣听闻如今国朝的新军连更戎都有难度,如何在河湟另派驻防军伍?”
  张方平说的是事实。
  讨论到这个程度,赵曦着急内阁议事的目的差不多就达到了。
  王韶奏对,说这么多的意思,就是想让朝廷将河湟另设一道。
  赵曦不忍打击功臣的积极性,但朝廷目前是真的无力派驻驻防军伍。所以,才带着要表彰王韶功劳的意思,召集内阁议事。
  现在,朝廷兵源不足的情况讲明了,不信任外族的问题也讲明了,连朝廷的些许猜忌也说清了,甚至该给王韶的重视也表明了……
  “官家,不管是吐蕃还是西夏,生活在河湟一带的部落,该内附想内附的已经内附了。最起码到目前,王子纯处理的很好,并没有出什么乱子。”
  “国朝如今缺军卒,河湟又基本平稳,为何不暂时保持原状?”
  “大朝会召开以后,役兵法将在国朝推行,三五年后,国朝可用之新军没有百万也有七八十万。到时候,别说是河湟另设一道,派驻驻防军伍,就是倾全力伐夏,也不是问题。”
  “是故,老臣以为,河湟如今只需保持现状,待朝廷推行新法以后,再做讨论。老臣以为,王子纯有能力保持河湟一带三五年海晏河清!”
  陈升之的观点阐述,彻底将王韶逼的没路了,想跟朝廷提的要求,也无法说出来了。
  其实,那些内附的部落,是真心诚意的想全方位内附,想让朝廷能把骑兵收编了。
  当大宋收购羊毛,由妇孺放牧已经基本能丰衣足食了。
  那些控弦的勇士,再也不用到处为生计抢劫了。
  王韶是觉得可惜,把那些可战之士都浪费掉可惜。所以才在奏对时,拐着弯向官家表明意图。
  赵曦岂能不明白?
  “子纯,若是朝廷容许你接收那些蛮夷骑兵,你能否做到绝对统领?还是说必须得依靠部落首领?”
  王韶一时间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官家的话。
  绝对统领,让那些外族骑兵忠于大宋,王韶自问他没那个本事。
  “微臣实难做到。”
  王韶说出这句话后,似乎能听到所有内阁都松了一口气。
  或许,他要是干答应了,或许他王韶王子纯就再也不回河湟了。
  这些老狐狸,当真是找王韶的茬吗?无非是看出了点什么,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醒王韶而已。
  当然,司马光除外。
  “子纯,朝廷支付一千骑兵的日常用度……”
  “陛下……”
  “官家不可…~”
  内阁都出声了…~这是要坑王韶的意思呀!这是要让河湟乱起来的意思呀!
  一千骑兵的用度?不用想,河湟一带的外族骑兵,不说有几万吧,万儿八千的肯定有。用一千骑兵解决十倍之数的需求,这只有混乱一条路了。
  赵曦压了压手继续说道:“这一千骑兵的用度,并不是让你固定某些部落的支出,而是在选择离秦州较近的一处城池,筹建骑兵训练营。”
  “对那些部落的骑兵实行轮训制,一年一千,可享受朝廷的俸禄。每年更换,绝不让任何一个部落独占。”
  “所谓训练,说白了就是花钱养着他们。大宋还没能力去训练人家的骑兵。可以让新军校尉去讲授教化,也可以向他们展示新式火器,但决不能教会。”
  “如此一来,首先可以给他们希望,确保三五年的稳定,其次也能适当展示一下实力,另外还有一点,可以遴选一些真正忠诚于大宋的,授予朝廷官职,享受朝廷武将待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