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1节
作者:顾四木      更新:2024-01-13 18:23      字数:3071
  群臣皆有贺表敬上。
  *
  显庆三年,十一月。
  冬至前。
  朝中发生了一事:鄂国公尉迟敬德去世。
  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,先帝手下重臣,皇帝给予了很高的丧仪规格:罢朝三日。令在京五品以上朝臣皆往吊唁。
  赐‘谥号’忠武,赐随葬昭陵。
  至此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,还在世者,唯有赵国公长孙无忌、英国公李勣以及早已致仕归齐州养老的卢国公程知节。
  皇帝于朝上感伤不已。
  英国公李勣由此提出:房相杜相二人,虽子嗣不忠不肖事涉谋反,然两相功勋深重,受此连累,多年不得配飨香火,其情实在可悯。
  皇帝闻奏称善,下旨,复房相杜相配飨之礼。
  文武百官皆下拜,为曾经的两相拜谢陛下恩典。
  *
  是夜。
  紫宸宫中。
  媚娘进屋的时候,就见皇帝在对着一卷《永徽疏律》发怔。
  她步履放轻走过去,顺着皇帝目光看到——
  是一条之前就有的‘侵占田地’的律令:【官员侵占私田、民田,一亩杖六十……】
  这些都没有变化,唯有最后补了一条:“侵占田圃罪加一等。”
  李治望着这一条出神。
  兄长的信里特意提了这一条:舅舅大概是自己种过葡萄后,觉得实在太累了。所以认定侵占田圃,罪加一等。
  “媚娘,明年朕就登基十年了。”
  舅舅,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。兄长也已过不惑之年,自父皇丧仪后,十年未见。
  媚娘知道,皇帝想做什么,或者说……想去哪里看一看。
  其实从长安到黔州,开春走水道的话,姜沃走过,来回不过一月。
  但对皇帝来说,他可以养病一月不上朝,但决不能私下离开一月不在——他是皇帝,朝臣与天下百姓必须知道,皇帝究竟在何处。
  若国有大事,必须由他来决断。
  偏生蜀地,又绝非能浩浩荡荡带着群臣光明正大去的地方。
  皇帝苦笑道:“媚娘,朕有些体会到父皇的心情了。”
  父皇晚年,哪怕病至深处,为了朝局稳定,为了他的太子之位稳固,自始至终没有再见两个疼爱一世的儿子。
  而他再挂念,此生只怕也千难万难亲至黔州——看一看葡萄园。
  这便是帝王。
  李治一时心绪孤寂莫名。
  烛影下,两道身影静静依偎在一起。
  *
  而很快,皇帝也无暇再思考外出的问题。
  显庆三年十二月。
  边关送来军情急报——
  吐蕃出兵犯吐谷浑。
  第130章 大唐武德2.0
  时日匆匆,春秋赓续。
  转眼到了显庆五年正月。
  姜沃是落笔写了‘显庆四年’后,才反应过来写岔了,只好换过一张公文纸重新写。
  搁笔后,她看向窗外。
  又是一场雪。
  山茶覆雪,赤红如焰。
  姜沃是回想了几息,才想起初次见山茶覆雪,还是显庆二年。而那一年,她随帝后至并州,至洛阳,然后一年都忙于‘吏部资考事’。
  过的真快啊。
  姜沃看着笔下写废了的公文——感觉她才刚习惯写显庆四年的落笔,就又到了显庆五年。
  她忽然记起了前世父母的话:年轻时候不觉得,尤其是小时候坐在教室里的时候,总觉得时间过得真慢呀,怎么还不下课。然而一上班,尤其是按部就班做熟了工作后,就觉得一周周嗖嗖就过去了。
  姜沃琢磨过这个问题,觉得大约是人活越久,身上的记忆和经历越沉重,在心理时间上下坠的就越快吧。
  尤其是,显庆四年朝中也未发生什么震惊朝野的大事,平平淡淡越发过的快了。
  其实,朝臣们原以为,显庆四年会有大事的——毕竟,显庆三年底,边关传来战报,吐蕃起兵犯吐谷浑。
  然而,这一战……很快结束了。
  *
  吐蕃进犯吐谷浑,也在意料之中。
  姜沃来到大唐后,常要屡屡提醒自己,时代的不同。
  这个时代国与国之间,所谓的和平,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,而不是什么呼吁和平的理念和秩序。
  当一个国家强大了,想要持续发展,必是要扩张的。
  这点吐蕃是这样,大唐也是这样。
  都不是什么维护亚洲和平的正义之师。
  既然这就是时代所处的历史环境——那在姜沃心里,自然是自家武德越充沛越好。
  此番吐蕃攻吐谷浑,原因也很朴素:就是觉得能打过!就像是一只狼,看到自己身边蹲着一只肥美的走地鸡,那为什么不吃一下呢?
  吐蕃真是眼馋吐谷浑许多年了。
  所忌惮便是吐谷浑是大唐的属国,算是有主的走地鸡。
  狼可以肆无忌惮吃走地鸡,但要是吃了鸡会引来老虎,就要忍耐口水了。
  吐蕃的忍耐,在显庆三年被两件事打破了。
  一是这一年,吐蕃再次诚心派出使者(起码吐蕃自觉派出的时候还挺诚心),对大唐如今的皇帝献上金盎、金颇罗(金子打造的马球),然后再次请求和亲。
  而皇帝,作为先帝的儿子,也继承了先帝当年的传统:礼物收下了,和亲就不必了。吐蕃如今实际的控制人,禄东赞对此事颇为怨忿。
  二来,则是这一年,吐谷浑内部出了问题。有重臣叛乱,甚至还有一位叫素和的直接跑路去了吐蕃,将吐谷浑国内兵力和防守关隘的虚实,尽数告知了禄东赞。这便是,内奸从来比敌人更可怕的缘故。
  对吐蕃来说,这……实在太诱人了。
  若是一只走地鸡,想吃到嘴里还得去追一下,防止被鸡啄两口。然得知这样详细的情报后,在吐蕃眼里,吐谷浑就不再是活蹦乱跳的鸡,而是一只烤鸡了。
  再不吃对不起自己了!
  哪怕会得罪大唐,也得先撕下点肉来吃了。
  于是吐蕃集结十来万军队,兵分两路,是准备以迅雷不及吐谷浑请援军的速度,直接破国的!
  而禄东赞此人,也确实是个挺谨慎的将领。
  他也知这些年大唐对吐蕃多有防备,一直屯兵高原。甚至江夏王李道宗一直就呆在西州都督府没走。
  于是他在打吐谷浑之前,先挑动了疏勒、朱俱般、葱岭三国叛唐——
  意图让李道宗陷入两难选择:是选择发兵救援吐谷浑,还是平定叛乱?须知吐谷浑是属国,但那三国叛唐可是骑兵,跃跃欲试犯大唐国境。
  而这种抉择中,江夏王也体现了名将的素质,毫不犹豫选择了率兵支援吐谷浑,然后八百里加急把战报送回了长安城,另请将领来平三国叛乱!
  看到是这三国叛乱,皇帝也没有犹豫,直接点了苏定方大将军——
  老熟人嘛!
  这三国都是当年苏定方大将军灭西突厥,望风而降的小国。
  苏定方也觉得责无旁贷:灭西突厥后,他勋至最高级别上柱国,皇帝又加封左骁卫大将军,邢国公,甚至还直接又给了他儿子一个县公的爵位。
  在苏定方看来,皇帝如此厚酬其功,那西突厥再有叛乱,也是他分内之事!
  在姜沃看来,苏大将军这就属于‘售后’极为靠谱的人,余生都保修。
  *
  皇帝封苏定方为‘安抚大使(平叛专用名号,实则武力安抚)’。
  诏青海道各州府兵皆听其令。
  又因西州都督府原有特意屯于高原的精兵,苏大将军从长安出发时,根本就没带多少兵马,皇帝还给他安排了薛仁贵做副将。
  两人是属于带千余精兵,就日夜兼程,直奔西州都督府的先头部队。
  若是战事顺利,西州都督府与青海道的兵力够用,自然最好。
  但长安城中,皇帝也准备了后手——毕竟吐蕃国力,尤其是战斗力实在不弱——皇帝也做好了准备,若战事不顺,就令英国公李勣军挂帅带大兵出征。
  然而,战报很快传回。
  不是顺利,而是大顺利——
  苏定方大将军率领千余精兵赶赴战场,也是巧了,还没跟自家大部队汇合,也还没见到‘叛唐三国’的影子,倒是在乌海,先跟吐蕃军队遇上了!
  而且还不是吐蕃小股军队,而是吐蕃大将达延莽布支率领的八万大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