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5节
作者:狂风徐徐      更新:2024-08-24 17:32      字数:4231
  到了近处,才发现这是一个庄子,里面尽是各式用红砖搭建的宅子,庄子外头用红砖建成长长的围墙。
  但最让人意外的是,大门处的里里外外,穿着各式服装的商贾几乎挤得没落脚的地方了,裴怀义忍不住偏头道:“途中就听人提起,几乎可比长安东西两市,这李怀仁倒是不怕他人举告!”
  “不过小事,怀仁得圣人青睐,又有平阳公主相助。”李高迁嘿嘿一笑,“五日前,第一批商队回程,那时候,此市已然建成,商贾云集而来。”
  李高迁这么殷勤……裴怀义当然猜得到,这位老友八成在其中是有份子的,不然也不会写信邀自己来一趟。
  不过,如此盛况,裴怀义也是蠢蠢欲动。
  但即使蠢蠢欲动,但裴怀义也没有急,而是细细问起各类事。
  这方面李高迁就不太懂了,索性将瞄见的马周给扯了过来……马周这段时间被李善用的跟拉磨的毛驴似的,天天脚后跟都要砸到后脑勺。
  “郡公,这位是……”
  “噢噢,原来闻喜裴氏。”马周行了一礼,心里咯噔一下……怀仁还真有手段,这算是把河东裴氏给拉下水了!
  裴怀义……听听这名字,就知道和被裴世矩塞进天策府的裴怀节是兄弟,至少是嫡亲的堂兄弟。
  马周陪着两人进了大门,介绍道:“南面全都是库房,存放各类货物,毕竟如茶、盐之类的货物不能受潮,更不能受雨。”
  “北边全都是单独隔开的宅子,以供众人商议货价,登记造册,折算抽水……”
  李高迁往北边看了眼,登时喜笑颜开,人头耸动……要知道虽然只是百抽二,但耐不住量大啊,他在其中是能分五成利的。
  再往前走,裴怀义听见阵阵马嘶声,指着东边问:“那边是马栏?”
  “是。”马周凑近了点,“自云州回返,良马最为……”
  裴怀义不禁连连点头,如今李唐缺良马,一匹马的价格相当昂贵,而从塞外携带货物回程,马的利润最高,而且也相对方便。
  李高迁突然正色道:“如今朝中缺马,怀仁设市,为朝蓄马,此为国事。”
  裴怀义忍不住翻了个白眼,这儿又没外人,说这样冠冕堂皇的话给谁听?
  又聊了几句后,裴怀义问起最重要的一个问题,“酒肆也在这儿?”
  马周引着两人往东北角去,这儿墙高巷深,绕了几个圈才远远看见一处,外头有几个青壮按刀巡视。
  “久闻玉壶春之名。”裴怀义目光闪烁,“只是不知产量如何……”
  马周做了个请的手势,笑道:“那就要仰仗足下了。”
  裴怀义矜持一笑,并不谦虚……私设酒坊,购买粮食,不可能通过公开的渠道,而在河东道,只有如闻喜裴氏这样的大族才有这样的能力和渠道。
  在马周的引路下,三人抵达东边的一处大宅,刚迈进门,裴怀义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嚷嚷。
  “世人皆言,东山李善仁义为先,今日一见,却大失所望!”
  裴怀义脚步一顿,随即笑道:“志尚兄也到了!”
  坐在胡凳上的中年人暗骂一声晦气,起身行了一礼,“没想到怀仁与河东裴氏也有交情!”
  马周的视线和李善撞了撞,都有点想笑……呃,其实这话儿说的也不错。
  这交情,深的都没法说呢!
  裴怀义视线在众人身上一扫,立即确定了目标,上前两步笑道:“山东建功,诗才惊世,医术精湛,如今又见理政手段,三叔的确善于荐人。”
  这是好话吗?
  应该是在说我爱阿堵物吧?
  李善嘴角动了动,行了一礼,“不敢当。”
  今日在场的除了李善之外,还有三位,分别是太原王氏、解县柳氏、河东薛氏三家的子弟……这三家都有子弟与李善是旧交好友。
  王仁表就不用说了,去年山东战事中,李善救出了柳濬、薛忠,而且柳奭、柳亨这对叔侄和李善关系也不错,在平康坊见面次数不少。
  但这几家在武德年间都没办法与一门双相的闻喜裴氏比拟,裴怀义一进屋就掌握了局势,和李善寒暄之后,与众人笑谈几句,时而提起旧事开怀而笑,时而提起货物贵贱价格。
  李善笑看着这一幕,间或与马周交换个……这家伙太上道了的眼神。
  第三百七十二章 分赃(上)
  李善不是个喜欢做计划的人。
  或者说,他不喜欢做短期计划,特别是那种环环相扣,前因后果的计划,因为他在这方面吃过亏。
  因为在本身没有太多资源的情况下,每一步都有可能碰到意外情况,每一次碰到意外情况都会产生影响……所以,只需要确定长期目标,然后一步步往前走就好了。
  碰到意外,那就解决意外。
  将闻喜裴氏西眷房拉下水,这是李善提前安排好的,但他没想到,如此丰厚的利润,加上自己宣传的太过火,将太原王氏、解县柳氏、河东薛氏也吸引了过来。
  这三家的到来是个意外,也让李善处于劣势,不过几乎与此同时,另一个意外也出现了。
  裴怀义面无表情的走出驿馆,身后的随从愤然道:“这厮好生无礼!”
  抵达代县已经三天了,除了第一次在市中见了一面后,裴怀义再也没见过李善,据说这位代县令忙的连饭都吃不上。
  仅有的那一次会面,李善也是顾左右而言他,没有提起正事。
  走入一处大宅,裴怀义笑着和两位中年人打了个招呼,一位是解县柳氏子弟,另一位是河东薛氏子弟,都是族中专门负责打理庶务的管事,相互之间也熟悉的很……不过,名列五姓七家的太原王氏子弟并不在。
  “怀义兄,还是没见到人?”柳熙有些意外,笑道:“据说乃是弘大公举荐其出任代县令……”
  薛轴在一旁摇头道:“听族兄提过,李怀仁其人,颇有城府,非寻常少年英杰……”
  “伯褒兄法眼无差。”裴怀义笑了,“此人的确有些城府……”
  伯褒是天策府记室参军薛收的字。
  刻意相避,必然有因,裴怀义隐隐猜到了李善在想什么……随即他冷冷一笑,裴氏、柳氏、薛氏河东三望族,再加上太原王氏,你李怀仁拦得住吗?
  要不是你李怀仁任代县令,又与李高迁交好,压根就没资格参与其中!
  这是给脸不要啊!
  裴怀义正准备开口,合力向李善施压,突然外间下人小跑着进来,躬身道:“郎君,代县令投帖。”
  “嗯?”裴怀义嗤笑了声,接过看了眼,“终于肯露面了。”
  看裴怀义举步往外,柳熙瞥了眼薛轴,迟疑低声道:“可需招呼一声王兄?”
  薛轴没吭声,看了看裴怀义的脸色,微微摇了摇头。
  五姓七家,海内闻名的第一等门阀,但世家门阀之间也是有竞争的……如今在朝中,闻喜裴氏占据了绝对优势,柳氏、薛氏也在东宫、天策府有地位不低的文武人杰,而太原王氏就差得多了。
  如今太原王氏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两个人,一个是王仁表的父亲王裕,尚同安长公主,任随州都督,另一个是东宫太子第一心腹谋臣太子中允王珪。
  不过王裕中庸之才,无甚功勋,而王珪……虽然名义上出身太原祁县王氏旁支,但曾祖王神年、祖父王僧辩百年前投南梁,与太原嫡系的关系非常远。
  五姓七家,五姓七家……裴怀义在心里想,闻喜裴氏他日或能改为绛郡裴氏,与清河郡崔氏、陇西郡李氏、太原郡王氏齐名。
  这些思绪在裴怀义脑海中盘桓,一直到他进了正厅,看见李善与太原王氏的王津相对而坐。
  柳熙和薛轴对视了眼,心里都是一个咯噔……显然,这个少年郎将四个家族远近亲疏之别看的清清楚楚,王津应该是住在城外,按道理来说这么短时间是赶不过来的。
  李善笑着起身,延手请众人坐下,又招呼下人烹茶……呃,是王津自己带来的茶童,甚至器皿都是人家带来的。
  “怀仁这几日太忙,几次登门都扑空了。”柳熙笑着埋怨,他和被李善救了性命的柳濬是同房堂兄弟,关系很近,甚至大半年前河东柳氏有意联姻,那位小娘子就是柳熙的妹妹。
  李善还没开口,一旁的王津诧异道:“怀仁这两日不是在吟诗作文吗?”
  薛轴凑趣问道:“久闻《爱莲说》,亦喜《春江花月夜》,怀仁又有名作传世?”
  “不敢当,不敢当……”
  “怀仁无需自谦。”王津长笑道:“的确堪为传世之作,且听某诵来!”
  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……”
  虽然都为族内打理庶务,但也都是熟读诗书的世家子弟,三人凝神听去,听到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时候,纷纷身子前倾,神情凝重。
  李善浅浅笑着,心里很是抱歉……刘大,对不起,真的对不起,这次是被逼的,真的是被逼的!
  屋内安静了片刻后,薛轴叹道:“此文与《爱莲说》交相辉映,真是好文章!”
  的确,《爱莲说》以莲喻君子,《陋室铭》借陋室而抒品行高洁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  李善在心底嘀咕,都怪崔小娘子,要不是先有一篇《爱莲说》,前日自己也不会抄《陋室铭》……不对,这不是崔小娘子的锅,应该是张文瓘,要不是这厮当日拉着自己去芙蓉园,何至于此!
  刘大,要怪就怪张文瓘吧!
  正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,李善突然觉得对面的柳熙、裴怀义眼神都有些古怪……呃,咱们坐在这儿,是在讨论走私,是在分赃,是在挥舞锄头挖国家墙角,你是怎么能写出这篇《陋室铭》的?
  骂谁呢?
  嗯嗯,连自己都不放过?!
  李善也是没辙啊,王津看到那篇《陋室铭》完全是个意外,压根就不是写给他看的!
  柳熙忍笑将话题扯开,说起了这几日在代县所见所闻,饶了一个大圈才问道:“听说商队大都齐备,再过几日就要出塞了?”
  “差的多呢。”李善毫不避讳,“还缺不少茶、盐,玉壶春产量不大,缺口也多,而且瓷器、漆器也缺。”
  “怀仁……”
  柳熙的话说到一半,对面的李善挺直身子,正色道:“还请诸位襄助。”
  裴怀义断然道:“盐茶换酒。”
  柳熙闭上了嘴,王津饶有兴致的打量着面沉如水的李善。
  良久之后,李善叹道:“一碗汤饼放在案上,怀义兄这是连汤都不肯让小弟喝一口啊!”
  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赃(下)
  李善不得不承认,来到这个时代两年多,虽然走了一趟河北山东,虽然和清河崔氏闹了一场,虽然在长安名声鹊起而且与诸多世家门阀子弟来往……但他还是低估了世家门阀在这个时代的影响力。
  这种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出仕者的地位,不仅仅局限于爵位、官职,而是更多的横向发展,几乎涉及到方方面面。
  李善之前的计划太过于想当然了,他希望河东世家能提供大量的货源,而自己和代县势族做渠道商。
 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李善的想法很完美,毕竟出塞是有风险的,代县势族承当这样的风险,而河东世家和商贾从各地转运来货物。
  特别是在多年战乱之后,只有世家有这个人脉、资源组织人手,运输大量茶叶、盐、漆器、瓷器这些货物……反过来说,因为多年战乱,世家大族也缺少这样的销货渠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