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2节
作者:寒梅惊雪      更新:2024-10-09 17:05      字数:5089
  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这一刻,大明子民成为了一种骄傲的代名词,他们有人保护,有强大的军队,不需要担心任何外敌的入侵,他们可以各自做好自己的营生,安稳的水军,没有人会踹开他们的门,抢走他们的一切。
  朱棣深吸一口气,转过头看了看含笑的朱允炆,这圣旨可是他亲自拟写的,果是振奋人心。
  既如此,那就上最令人震惊的大阅兵吧。
  朱棣收起圣旨,一手搭在垛口处,高声喊:“我奉皇上旨意宣布,大明开国四十年,大阅兵正式开始!现在,送大明日月旗!”
  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长枪如林,攻伐四方
  观礼台正门缓缓打开,五军营千户齐川、陌刀队千户赵华肩并肩,目光锐利,直视前方。
  随着门彻底打开,齐川、赵华同时抬起右腿,右手成拳,挥至胸口,左手向左后方摆动,脚掌落地,靴子打在混凝土的路面上,发出啪啪的声响。
  而在两人身后,更有八名高大威严地军士,分列四角,左右两侧各四名军士,伸手抓着一面崭新地日月旗!日月旗后,尚有四十六名军士作护旗手。
  这是一队威严的军士。
  赵华是陌刀队出身,在西域人马斩杀不少,自有一身英武。而齐川也参与了西征,还是作为棋手。身后地军士都是手提过人头地战士。
  这批人整齐踏步走出,人数虽不多,却自有一份威严庄重,无数百姓看着这一幕,都不由地盯着他们,给予尊重。
  “那是我地儿子!”
  齐庄看到齐川的身影,不由地激动起来。好大儿啊,这是为祖争光了,以后小孙头再敢嚷嚷老子的儿子是粗鄙大汉,就让他好看!
  齐川无论如何都想不到,建文六年时,自己还是一介不起眼的小兵,如今,竟成为了无数人的焦点,承担起了升起日月旗的重任!
  皇恩浩荡,唯有忠诚报国、报君!
  赵华强忍着喉咙的瘙痒,不敢吞咽口水,自己的一举一动,哪怕是细微的动作,都直接关系着大明的国体,现在的自己,是大明的门面,不是寻常的军士!
  哪怕是迎面战马如雷,自己也没有如此紧张、如此激动过!现在,自己肩负的使命,远远比自己的命更重要!
  踏步!
  啪!
  一行人威严地走至旗杆处,持旗手在齐川、赵华的引导下,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,将日月旗套入旗杆上的竹节,处理完毕之后,齐川手托国旗站在旗杆东侧,赵华傲然站在西侧,身后军士列在一侧,所有人面向南面,看着无数的百姓。
  观礼台上,朱棣再次喊道:“升日月旗,共唱大明国歌。”
  礼乐声起!
  齐川将手中的国旗向东挥出,鲜艳的日月旗顿时展开,似是天助,西风吹来,让日月旗舒展地更是彻底,随着赵华的拉动,日月旗缓缓升起。
  “云从龙,风从虎,功名利禄尘与土。望神州,百姓苦,千里沃土皆荒芜……”
  大明国歌震天响起。
  在这一刻,大明皇帝在唱国歌,藩王在唱,官员在唱,数十万百姓在唱。声浪汇聚,形成了海啸之声,席卷大地,飞至半空,贯向碧落!
  在这一刻,气息似乎牵动了所有的个体,一个个目光投向日月旗,一脸的骄傲与自豪。这是大明的国旗,这是大明的国歌,这是大明的强大!
  在这一刻,无数人感受到了一种集体意识,意识到身旁不认识的、不知晓的人们,都是自己的同胞,都是自己的兄弟,都和自己一样,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:大明子民!
  在大明,没有人不认识日月旗,没有人不认识大明国徽,没有人不会唱大明国歌。哪怕是五六岁的孩童,他们人生的第一首歌,就是这大明国歌。哪怕是乡野之间,一字不识的农夫,也会唱这大明国歌。
  大明子民,必须会大明国歌,这是写入修改后的《大明律》之中的,它已经不再是个人行为的规范,而是大明威严的法度,是朝廷最高的意志。
  想证明你是大明子民,先把国歌唱一遍再说。国歌都不会唱,算什么大明人?
  大明就是这样,借助国歌、国旗等方式,凝聚了所有分散的、毫不相关的个体,让他们意识到,彼此之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联系,都有着共性。
  大家都以同一个旗帜为国旗,以同一个歌曲为国歌,彼此之间是有共性的,是存在共通性的。当这种共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,百姓自然而然就会形成集体意识、民族意识、大明意识,而这些意识塑造的精神风貌,将赋予大明子民以想象不到的力量,当有人危害到大明集体、民族与王朝安危时,这股意识将迸发出强大的力量,如排山倒海一般,毁灭任何侵略者!
  朱棣、解缙、铁铉、徐辉祖等人看向朱允炆,很难想象,当初他别出心裁,选出国旗、国徽、国歌,竟会有如此令人震撼的效果。
  朱允炆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,看着西风与阳光舞动国旗,听着震耳欲聋的声音,目光有些晃动。
  曾几何时,自己也看着国旗,只不过那是一面鲜艳的五星国旗,自己也曾唱着国歌。
  只不过那里唱的是“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”,这里唱的是“好男儿,别父母,只为苍生不为主”。
  那里唱的是“起来!不愿做奴隶的人们”,这里唱的是“我本堂堂男子汉,何为鞑虏作马牛”。
  那里唱的是“我们万众一心,冒着敌人的炮火,前进”!这里唱的是“壮士饮尽碗中酒,千里征途不回头。金鼓齐鸣万众吼,不破黄龙誓不休。””
  歌词不同,国歌不同,但其中蕴含的危亡、怒吼、团结、意志等,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,都是为了民族自立,为了恢复中华!
  在所有的使臣里,瓦剌的把秃孛罗是最站立不安的,这国歌是针对胡虏呐喊出来的,谁是胡虏,哦,是我……
  把秃孛罗脸色惨淡,似乎看到了大明想要将胡虏斩尽杀绝的决心与意志,听着无数百姓的怒吼,风浪与声浪像是刀子一样,插入体内,令人颤抖!
  “誓不休!”
  在国歌声中,国旗升至顶端,稳稳立着,随风飘展。
  百姓挺起了胸膛,官员一脸肃然。
  每一个人都看着猎猎作响的日月旗,看着这大明的标志。
  无声的广场,无声的观礼台,无声的街道,随着朱棣一声“阅兵方阵入场”的声音,开始卷起一股肃杀的气息。
  数十万百姓看向西面的混凝土道路,伴随着西风,一股杀气滚滚而来,让人由不得抬起手遮挡。
  踏!
  踏!
  声音开始传出,当众人定睛看去的时候,一个个方阵开始缓缓出现。
  唐虎臣、郭铭手持红缨枪,站在队列的最前面,身后是三百五十名握长枪的军士方阵。而在第一阵列长枪兵之后,跟着的是三个长枪方阵。
  唐虎臣,战死名将唐云之子,大明第二次武举进士。郭铭,郭英次子,曾戍守蓟州,担任千户职,大明第二次武举探花。
  兵部、五军都督府选择这两人带队,一是告慰唐云的牺牲、郭英对大明的付出,二是因此两人身怀武艺,英武不凡。
  为表现气势,增加观感,渲染氛围,大阅兵方阵几经调整,采取了同一类、多阵列、分列式大阅兵,即长枪兵一类,分四个方阵,采取分列式,接受检阅,并对其他方阵作了调整,以确保阅兵的壮观、威武。
  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,大明王朝的兵种还没有精细化,大阅兵的主体,并非是数量众多的先进装备,而是军士本身,增加同一类方阵就成为了必然。
  唐虎臣、郭铭一身戎装,带方阵军士齐步上前。在抵达观礼台西六十步华表标识处时,唐虎臣、郭铭齐声喊:“向左——看!!”
  随后,方阵中所有军士整齐划一,左手提动长缨枪,右手跟着握住长枪,然后猛地向前一押长枪,纯钢的锋芒在阳光下刺人双眼,红缨垂落,如敌人滴落的鲜血!
  与此同时,军士头向左转四十五度,看向观礼台天子的方向,炯炯有神的目光,散发着撼动山河的力量!
  “嘶!”
  李芳远看到这一幕,饶是有准备,也被这猛烈的冲击震惊,这完美协调的动作,冲天的杀气,是何等军纪的军士,何等强大的军士所能做到的!
  帖木儿使臣库雷山、孙恩脸色大变,彼此对视了一眼,在这一刻,他们终于理解到了哈里的无奈与低头,不是哈里不要脸面,而是大明军士果是强大。
  只这红缨在手的气势,就足以令人颤栗!看,他们动了,我的天,为何会如此整齐划一,他们的步伐完全统一,抬脚,落脚,几乎不差分毫!
  威严的秩序背后,是强大的军纪,是完美的执行力,是难以令人估量的意志!
  这就是大明军威吗?
  李景隆看着这一幕,不由地猛吸一口气,走来的军阵竟连长枪的锋芒都排成一线,军士如枪林推进,似乎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!
  这当真还是大明的军士吗?
  自己才离开都督府几年时间,才没有去军营几年,军士竟然变得如此强大,如此威严?
  一个个百姓盯着这一幕,听着那啪啪打在地上的脚步声,升起崇敬与敬佩!
  无数人不知道的是,此时此刻,被历史贬低了无数年,和罪犯一个层次的军士,终于赢得了彻底的改观,他们的地位已不再是什么兵油子,不再是什么没地方去才当兵的那一群人,而是真正的威武之师,是百战之师!
  朱棣看着走来的长枪第一军阵,深吸一口气,喊道:“长枪如林,攻伐四方。猛士卫国,壮哉大明!”
  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骑兵如电,报国烈烈
  “长枪如林,攻伐四方。猛士卫国,壮哉大明!”
  唐虎臣、郭铭与军士齐声喊出,如滚滚波浪,一重一重地走过观礼台。在队尾经过观礼台后二十步,唐虎臣、郭铭厉声喊:“向前——看!”
  军士整齐划一收回长枪至肩膀,右手在胸口处停留后瞬间收回右侧,左手收起长枪,握在手中,头部转向正前方,齐步向前走。
  此时,第二个长枪阅兵方阵紧随而至,一声“向左——看!”的声音传出,随后是长枪押前,脚步如一,啪啪,脚步踏在混凝土路面上,雄浑的脚步,整齐地步伐,威武地枪林,威慑整个观礼广场,一时之间,无一杂音。
  长枪兵,大明军队的战斗主力兵之一。无论是洪武时期,还是建文时期,战场上都有着长枪兵奋勇杀敌地场景。
  在第四个长枪兵方阵之后,是盾牌兵,领队之人是耿韦、葛青,这两人都是第一届武举举人,都参与过征安南之战,且与袁岳等人创造了推盾,拉开了大明盾牌地革新。推盾,实际上是一种复合盾牌,受其影响,大明盾牌兵也发生了诸多改变。
  当第一个盾牌兵方阵喊出“向左——看!”地口号时,军士整齐划一,从肩背上取出一方厚重的漆黑的方形盾牌,在无数人震惊的目光中,方形盾牌在军士手中啪得打开,瞬间变成了长方形盾牌,高度足够护住小腿至脖颈,宽度足够护住整个躯干还多六寸。
  重三十斤的盾牌被军士孔武有力的右手握在身体右侧,似乎穿在了手臂上,丝毫没有影响军士的前进,没有影响踏步前行。
  黑色的凝重,伴随着沉稳的脚步声,盾牌兵如一堵厚重的墙,稳稳推进,势不可挡。
  “还能这样?”
  女真首领阿哈出、猛哥帖木儿等看到这一幕,不由得瞪大双眼。大明改变了长期以来的盾牌形态,不再是一个小圆形盾牌,而成为了一面低矮的金属墙!
  兵仗局的陆源等人看着这一幕,不由地骄傲起来。
  没错,这是兵仗局的杰作。
  相比于二炮局而言,兵仗局始终没有获得巨大的突破,这与兵仗局主要负责冷兵器为主的使命有关。
  刀枪剑戟,就那个样子,兵仗局再怎么创造,也改动不了多少去。
  但这盾牌,却是大有可为。
  盾牌兵,战场主力,是护卫长枪兵、护卫中军、护卫军士的关键装备,如何提高盾牌的防御效果,又能平衡重量,就成为了兵仗局的研究重点。
  兵仗局遵照五军都督府、兵部足以抵挡寻常火铳、火药弹碎片杀伤的要求,从推盾中汲取智慧,打造了双重铁板夹一层铁木的盾牌,且为了强化铁板防御力,与二炮局、冶炼匠人合作,打造了复合钢材。
  考虑到携带的便捷性,盾牌支持折叠,军士完全可以背着身上挺进。
  盾牌设计还吸收了驼城智慧,外侧都打有孔、设有凸点,允许两个盾牌上下错位连接,在危险的时候,甚至可以借助盾牌,直接搭建起一座外围防线,形成缓冲带,阻滞敌人的冲击,为中军与主力迎战争取时间。
  这种新式盾牌,在防御力上极大满足了作战需要,这种作战需要,不仅是防御马刀的劈砍,弓箭的射击,还考虑到火铳、火器流失后的作战需要。
  朱棣看着走来的盾牌兵方阵,高喊:“盾牌如山,巍峨难撼。猛士卫国,壮哉大明!”
  盾牌兵听闻,随着整齐的步伐,气沉丹田喊出“盾牌如山,巍峨难撼。猛士卫国,壮哉大明”,声音如巨浪,冲向四周。
  人群之中,沈修德与孙掌柜看着四个黑盾方阵,眼神中满是欢喜。大明越是兵势威武,丝绸之路越能走远。
  可惜父亲沈一元在西疆省没有回来,否则看到这一幕强军盛景,定会十分高兴。不过父亲敢去西疆,恐怕就是认准了大明无人敢招惹吧。
  不过总有愣头青,阿鲁台这个家伙就很不老实,什么时候朝廷可以用兵,清剿了草原……
  长抢四方阵,盾牌四方阵,随后是弓箭四方阵!